【用振聋发聩造句子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言论或行动具有极大的震撼力,能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或改变人们的看法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强调某种观点的重要性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,以下是对“振聋发聩”的总结及造句示例:
一、成语解析
词语 | 振聋发聩 |
拼音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
含义 | 形容声音大得让人耳朵都震动,比喻言论或行动非常有力,能唤醒人的觉悟或引起强烈反响。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向晨,庭燎有辉。君子至止,鸾声将将。……”(原意为火光明亮,后引申为警醒之意)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话语、文章、行为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启发性。 |
二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举例 |
文学评论 | 这篇文章语言犀利,观点鲜明,堪称振聋发聩之作。 |
社会评论 | 面对环境污染问题,专家的发言振聋发聩,引发了广泛讨论。 |
教育领域 | 老师的一番话让同学们如梦初醒,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教诲。 |
媒体报道 |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,令人振聋发聩。 |
三、造句示例
句子 | 说明 |
他的演讲振聋发聩,让在场的人久久不能平静。 | 强调演讲的震撼力和影响力。 |
那些关于环保的呼吁,虽然早已听腻,但这次的报告却真正振聋发聩。 | 表达对新观点的认同与触动。 |
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,给观众带来了振聋发聩的震撼。 | 强调影片内容的深度与冲击力。 |
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,能真正振聋发聩的声音越来越少。 | 表达对现实的反思与感慨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语境适配:此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严肃的场合,不适合用于日常轻松对话中。
2. 搭配合理:通常与“话语”、“文章”、“行为”等词搭配使用,避免生硬堆砌。
3. 避免滥用:由于其表达力度强,使用时需确保内容确实具备足够的冲击力,否则可能显得夸张。
通过以上总结和示例,可以看出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富有力量感的成语,适合用于强调观点、表达情感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在写作或口语中适当使用,能够提升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