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原文及翻译】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中的一篇,记录了古代几位著名刺客的事迹。其中,“荆轲”是这篇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。他因刺秦王嬴政而闻名于世,虽未成功,但其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。
以下是对《史记·刺客列传·荆轲》原文的简要总结,并附上部分原文与翻译对照表格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。
一、
《刺客列传·荆轲》主要讲述了荆轲作为燕国的刺客,受太子丹之托,前往秦国行刺秦王嬴政的故事。荆轲原本是齐国的游侠,后投奔燕太子丹,成为其门客。太子丹对秦王的暴行深感不满,希望借助荆轲的力量阻止秦国的扩张。荆轲起初不愿接受任务,但在太子丹的多次劝说下,最终答应出使秦国。
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图作为礼物,前往咸阳。在秦宫中,他按照计划展开行动,试图接近秦王,但因秦王警觉,最终未能成功。荆轲被杀,刺秦失败,但他的勇气与忠诚却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故事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荆轲者,卫人也。其先乃齐人,徙于卫。 | 荆轲是卫国人,他的祖先本来是齐国人,后来迁居到卫国。 |
好读书击剑,以术说卫元君,卫元君不用。 | 他喜欢读书和击剑,用技艺游说卫国国君,但卫元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。 |
乃西入秦,说秦王,不听。 | 于是他西行进入秦国,向秦王进言,但秦王没有采纳。 |
乃亡,之燕,燕太子丹厚遇之。 | 于是他逃亡,到了燕国,受到燕太子丹的优待。 |
太子曰:“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。” | 太子丹说:“希望能得到将军的头颅献给秦王。” |
荆轲曰:“此臣之愿也。” | 荆轲说:“这正是我的愿望。” |
乃令秦舞阳为副,使荆轲奉地图以进。 | 于是让秦舞阳作为副手,让荆轲拿着地图进献给秦王。 |
秦王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 | 秦王展开地图,地图展开后,匕首显露出来。 |
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,右手持匕首揕之。 |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,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。 |
秦王惊,自断其袖。 | 秦王大惊,自己扯断了衣袖。 |
荆轲逐秦王,秦王环柱而走。 | 荆轲追着秦王,秦王绕着柱子逃跑。 |
卒起不意,秦王拔剑击荆轲,断其左股。 | 最终情况突然变化,秦王拔出剑攻击荆轲,砍断了他的左腿。 |
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,不中。 | 荆轲倒地后,举起匕首投向秦王,但没有击中。 |
秦王复击轲,轲被八创。 |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,荆轲身上受伤八处。 |
荆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,箕踞以骂曰:“吾去矣!” | 荆轲知道自己事情失败,靠着柱子笑着,像簸箕一样坐着骂道:“我走了!” |
于是左右击杀荆轲,遂死。 | 于是侍卫们将荆轲杀死,他最终死去。 |
三、结语
《史记·刺客列传·荆轲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则充满悲壮色彩的英雄故事。荆轲虽未完成刺秦的任务,但他以一己之力挑战强权的精神,激励了无数后人。通过本文的总结与原文翻译对照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段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