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叔敖纳言原文及翻译及注释】一、
《孙叔敖纳言》是一篇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名臣孙叔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、虚心接受劝谏的短文。文章通过一个具体事例,展现了孙叔敖作为一位贤臣的谦逊与智慧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“纳言”(接受劝告)的重视。
本文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强调了“虚心接受他人意见”对于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。以下是该文的原文、翻译及注释,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学习。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对照表
内容 | 原文 | 翻译 | 注释 |
原文 | 孙叔敖为楚令尹,一国皆称其贤。其妻曰:“吾闻之:‘处世不争,而人自服;言不争,而人自听。’今子为令尹,而国人称贤,是子能得民也。然吾恐其后之难也。” | 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时,全国的人都称赞他贤德。他的妻子说:“我听说:‘为人处世不争,人们自然会佩服;说话不争,人们自然会听从。’如今你做了令尹,全国人都称赞你贤德,这说明你能得到百姓的信任。但我担心以后可能会有困难。” | “令尹”是楚国最高官职,相当于宰相。 “处世不争”指不与人争执、不炫耀。 “得民”意为赢得民心。 |
原文 | 孙叔敖曰:“吾知之,吾知之。夫善者不矜,不伐,不争,不恃。其所以能成其大者,以其不争也。” | 孙叔敖说:“我知道,我知道。善良的人不自夸,不自我吹嘘,不争强好胜,也不倚仗权势。他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,正是因为他不争。” | “矜”意为自夸,“伐”意为自我夸耀。 “恃”意为倚仗、依赖。 “不争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美德。 |
原文 | 其妻曰:“子之言,非不善也,然吾忧之,何也?夫上古之贤者,未尝不以慎言慎行而致安。今子既已得民,又欲以言取信于人,是欲以言胜人也。” | 他的妻子说:“你说的话并不是不好,但我还是担心,为什么呢?古代的贤人,从未不以谨慎言行来获得安定。现在你已经得到了百姓的信任,却又想用言语来取得人们的信任,这是想用言语压倒别人。” | “慎言慎行”是古人推崇的处世之道。 “以言胜人”指靠言语压人,不是真正的说服力。 |
原文 | 孙叔敖曰:“吾闻之,君子之言,虽微而重;小人之言,虽多而轻。吾愿以吾之言,求天下之善,而不以言胜人。” | 孙叔敖说:“我听说,君子的言语,虽然简短却分量重;小人的言语,虽然多却轻浮。我希望用我的言语寻求天下的善政,而不是用言语压倒别人。” | 强调君子言语的分量与目的。 “求天下之善”意为追求国家的良策。 |
三、文章主旨
《孙叔敖纳言》通过孙叔敖与其妻的对话,表达了以下几点核心思想:
1. 谦逊待人:孙叔敖虽位高权重,但仍能听取妻子的劝告,体现出一种谦虚的态度。
2. 不争之德:文中反复强调“不争”的重要性,认为真正的贤者不靠争斗取胜,而是以德服人。
3. 慎言慎行:古代贤者注重言行一致,避免因言语不当而招致祸患。
4. 以民为本:孙叔敖之所以受人敬仰,是因为他能得民心,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。
四、结语
《孙叔敖纳言》虽篇幅不长,但内涵丰富,不仅展示了孙叔敖的贤德风范,也传达了古代士大夫阶层重视“纳言”与“慎言”的思想传统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谦逊、慎言、不争的态度,以实现更高的道德修养与社会价值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或用于教学参考,可继续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