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】“亡羊补牢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:羊丢失了之后才去修补羊圈,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还不算晚。
成语出处
原文如下:
> “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
意思是:羊已经丢了,但赶紧修补羊圈,还不算太晚。
故事背景
相传在战国时期,楚国有个叫庄辛的大臣。有一次,他劝谏楚顷襄王不要沉迷于享乐,否则国家将面临危险。楚王不听劝告,结果不久之后,秦国出兵攻打楚国,楚国战败,都城被攻破,百姓流离失所。
后来,楚王后悔不已,派人请庄辛回来,问如何挽回局势。庄辛说:“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于是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,励精图治,最终恢复了部分国土。
成语寓意
“亡羊补牢”强调的是:面对错误或失败时,不应一味懊悔,而是要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补救。只要及时改正,仍有机会扭转局面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亡羊补牢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 |
原文 | “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 |
含义 | 指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还不算晚 |
故事背景 | 楚国战败后,庄辛劝谏无效,后楚王悔悟并采纳建议 |
寓意 | 面对错误应积极补救,及时改正仍有转机 |
使用场景 | 用于形容人在犯错后及时改正,避免更大损失 |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明白:人生中难免会犯错,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,并及时做出改变。亡羊补牢,虽晚犹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