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斗折蛇行是什么意思及出处】“斗折蛇行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山路、河流或道路曲折蜿蜒的形态。它形象地描绘了路径像北斗星一样曲折,又如蛇一样盘旋前行,给人以视觉上的曲折感和动态的美感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斗折蛇行 |
拼音 | dǒu zhé shé xíng |
释义 | 形容道路、河流等曲折蜿蜒,如同北斗星排列、蛇类爬行一般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自然景观或地形地貌的复杂性。 |
近义词 | 曲折迂回、盘旋曲折、九曲十八弯 |
反义词 | 直线前进、笔直通畅 |
二、出处说明
“斗折蛇行”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:
> “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,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,时隐时现,看得清楚。
在文中,“斗折蛇行”用来形容小石潭附近溪流的形态,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。
三、延伸理解
1. 文学意境
“斗折蛇行”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曲折,还带有一种诗意的美感。它常被用于诗歌、散文中,营造出一种幽静、深邃的氛围。
2. 现实应用
在地理学或旅游介绍中,该词也常被用来描述山间小路、古道或河川的走势,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其形态。
3. 文化象征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蛇常被视为灵活、神秘的象征,而“斗”则代表方向和结构。两者结合,赋予了“斗折蛇行”更深的文化内涵。
四、总结
“斗折蛇行”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成语,源自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,原意是形容溪水曲折蜿蜒的形态。如今,它广泛应用于文学描写和自然景观描述中,既保留了古典韵味,又具有现代实用价值。通过这一成语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,还能体会到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诗词,可继续关注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