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薨逝汉语大词典】“薨逝”一词,出自古代汉语,常用于描述贵族或官员的死亡,尤其在古代帝王、诸侯、高官等身份中使用较多。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,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本文将对“薨逝”一词进行简要总结,并结合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释义,以表格形式呈现其含义与用法。
一、
“薨逝”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死亡的一种正式说法,多用于地位较高的人物,如王侯、大臣等。该词在不同朝代和文献中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语境,但在整体上都带有庄重、正式的特点。
根据《汉语大词典》,“薨”原指古代诸侯之死,后泛指高级官员或贵族的去世。“逝”则为“死亡”的意思,因此“薨逝”合起来即为“死去”,并带有一定的礼制色彩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薨逝”已较少使用,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、古文研究或文学作品中。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仍具有一定的语言价值和文化意义。
二、词语释义与用法对照表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出处/来源 | 用法说明 |
薨逝 | hōng shì | 古代对贵族或高官去世的称谓,意为“死去” | 《汉语大词典》 |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献中,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|
薨 | hōng | 古代诸侯之死,后泛指高级官员或贵族的死亡 | 《说文解字》 | 本义为诸侯之死,后引申为贵人去世 |
逝 | shì | 死亡、离去 | 《诗经》 | 表示生命终结,常用于书面语 |
三、延伸说明
1. 历史背景
“薨”最早见于周代,用于诸侯之死,后来逐渐扩展至其他贵族阶层。秦汉以后,“薨”成为皇帝以下、公卿以上的官员死亡的专用词,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对语言的影响。
2. 文化意义
在古代,对死亡的称呼非常讲究,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词汇。例如:天子死曰“崩”,诸侯死曰“薨”,大夫死曰“卒”,士死曰“不禄”。这种差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的仪式化处理。
3. 现代使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薨逝”一词已不再常用,但在历史小说、影视作品或学术研究中仍可见到。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
四、结语
“薨逝”作为古代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,不仅是对死亡的描述,更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体现。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。通过《汉语大词典》的收录,也反映出该词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。